俄乌冲突打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了,前线的枪炮声没停,但饭锅里的东西,却越来越能看出两军的底色了。这已经不单是后勤问题,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双方的体系、士气,甚至士兵们对明天是否还抱有希望。 你可能觉得现在都什么年代了,打仗还能饿着肚子?没错,大规模的饥饿确实少见,但吃得好不好,稳不稳定,这里头的学问可就大了。 先说俄军。说实话,他们的后勤体系,带着那股子苏联老大哥的劲儿, 庞大、标准化,而且关键时刻真能砸资源 。军方定的标准是每个士兵每天必须摄入4374大卡,这热量,比一个普通办公室白领一天所需高出一倍还多。 在后方基地,有些精锐部队甚至实现了自助餐,热汤、炖肉、古拉什、各种沙拉、水果摆成一排,管够。考虑到宗教信仰,猪肉和非猪肉菜品会明确分开,这点倒是挺细致。
当然,一到前线,自助餐就别想了。但俄军后勤想了个新招,堪称“战地外卖”。后方的野战厨房做好热乎乎的菜,比如辣汁焖肉丁、牛肉大麦饭,用保温容器封装好, 然后直接用无人机“空投”到前沿阵地的战壕里 。 至于酒股民配资炒股,这在俄罗斯文化里是绕不开的话题。但战时,军纪严明, 战场上是严格禁酒的 。这传统也得追溯到苏联时期,卫国战争那会儿,著名的“人民委员会100克”伏特加,是发给冲锋前的士兵壮胆用的。可现在,俄军高层明白,酒精会影响战斗力,所以下了死命令。
聊完俄军,咱们再把视线转向乌克兰这边,情况就复杂多了。 从纸面上看,乌军的伙食标准也不低,要求保证每人每天3500大卡,也在努力向北约标准看齐,菜品种类据说从32种扩充到了48种。听起来不错,对吧?但问题出在执行上。 最要命的一条是, 乌军士兵一天的伙食标准,大概是80格里夫纳 。这是个什么概念?经过三年多的战争消耗和通货膨胀,到今天,80格里夫纳在乌克兰后方的菜市场,可能也就勉强买到一块面包和一根香肠。这点钱要承包一日三餐,还要保证3500大卡,简直是天方夜谭。 钱不够,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伙食质量的严重下滑。虽说有西方援助的大量军用口粮(MRE),这些口粮营养均衡,热量也足够,但天天吃、顿顿吃,谁也受不了。更何况,补给线时常被俄军炮火切断, 援助物资到了利沃夫,不代表就能顺利送到顿巴斯的战壕里 。 中间环节的腐败,更是个无底洞。这在乌克兰是个老大难问题了,拨下来的军费,经过层层盘剥,真正能用到士兵饭菜里的,还剩多少?所以,前线乌军士兵的常态,就是啃着冷硬的面包股民配资炒股,吃着自己腌的酸黄瓜,或者就是那块经典的、撒点盐和胡椒就能生吃的“萨洛”。
如果说伙食问题反映的是后勤的窘迫,那接下来说的,则直指人心的绝望。这就是乌军中一个公开的秘密—— 酗酒 。 乌克兰军法对战时饮酒的惩罚相当严厉:士兵罚款最高17000格里夫纳,拘留7天;军官更高,罚款34000格里夫纳,拘留10天。但在前线,这条军纪几乎成了一纸空文。 为什么?一个乌克兰士兵,可能昨天刚被从街上“抓壮丁”送到前线,没经过几天像样的训练,就被塞进一个看不到头的战壕里。头顶是24小时盘旋的无人机,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丢下一颗炸弹;远方是随时可能呼啸而来的重炮。 今天睡下,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睁开眼 。 在这种极度的恐惧和朝不保夕的绝望中,酒精成了唯一的麻醉剂。喝上一口烈性的“戈里尔卡”,能暂时忘记恐惧,能让自己有胆量探出头去射击。这不是为了享受,是为了“活下去”。 更令人心酸的是,有些士兵是 故意喝得酩酊大醉 。因为按照军纪,他会被送去关禁闭。而在很多士兵看来,那个能遮风挡雨、没有炮弹威胁的禁闭室,简直是天堂。由于兵员极度短缺,一些基层指挥官对此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总不能把人都关起来,那谁来填战壕呢?这种“保命技巧”,听起来荒诞,却是乌克兰前线最真实的悲剧之一。
所以你看,三年多的战争打下来,一个饭碗,映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。 俄军这边,依靠着国家机器的强大惯性,尽管也有各种问题,但其后勤保障体系的底子还在。它能保证士兵在前线有口热饭吃,有稳定的能量来源,这是维持一支庞大军队持续作战的基础。 而乌军这边,则更多是依靠士兵的个人意志、西方的外部援助和一种“凑合”的状态在维持。那个80格里夫纳的伙食标准,和前线士兵酒瓶里的“戈里尔卡”,都在无声地诉说这场战争的残酷和他们所承受的重压。 当一个士兵需要靠酒精来麻痹自己,甚至用醉酒来换取片刻的安全时,这场冲突对人性的摧残,已经远远超过了战场本身。
秦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