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研究显示,深海采矿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深远——即便40多年过去,受扰动的海底生态仍未恢复如初,采矿设备拖行所留下的深深犁沟,至今清晰可见。
深海采矿作业现场
深海富含钴、锰等多金属结核,这些金属是电动汽车电池等设备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。1979年,美国海洋矿产公司曾在太平洋克拉里昂-克利珀顿断裂带进行深海结核开采测试。这是最早一批模拟现实条件在海底进行结核采矿的试验之一,所采用的方法与现今采矿企业制定的技术方案十分接近。
“这是克拉里昂-克利珀顿断裂带已知最早的人为扰动事件之一。”英国国家海洋中心的丹尼尔·琼斯在一场记者会上表示。2023年,琼斯和同事重访该区域,发现几十年前设备拖行留下的深沟依然存在。
他们对该海域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评估,初步结果显示,尽管部分海洋生物已重新出现,不仅有单细胞生物,还有海参等较大的棘皮动物,但整体来看,这片海域仍处于生态恢复的早期阶段。研究表明,与周边未受扰动的海底区域相比,受扰动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明显偏低。琼斯指出,虽然受扰动海域有生物恢复的初步迹象,但尚未看到生态群落恢复到原本的状态。
这一发现印证了此前的研究结论:深海采矿对生态系统的冲击具有长期性。2020年,研究人员发现,1989年曾用于采矿测试的东太平洋某区域,其微生物多样性仅为邻近未扰动海域的一半。分析认为,该区域微生物活动完全恢复可能至少需要50年。
不过,也有部分深海区域的采矿影响似乎已逐渐消退。琼斯介绍,根据模型推算,在1979年开展的采矿活动初期,海底设备会在周边形成大量沉积物羽流,但2023年现场考察时,已几乎无法观测到这些沉积物。“这一点让人略感欣慰。”
不过琼斯补充道,当年使用的采矿设备宽约9米,配备一个宽约2米的海底推进器,而现代设备的体积是当年的两倍2025年配资网最新消息公布,预计对海底造成的扰动也会更大。
秦安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